现代取暖方式对古代人们而言我们是幸福的
古代没有温室效应,没有大片大片的钢筋水泥城市,没有热岛效应,那古代的冬天应该比今天还要冷;古代没有空调、热泵等高效方便的采暖方式。那么问题来了,那我们的老祖宗是怎么熬过那么多个漫漫寒冬?难道要24小时不停的烧火取暖?难道要真的裹成粽子?
其实不然,古代人民也发明了各种取暖设施!古代取暖的设施主要有火塘、火墙、壁炉和炉灶等。下面就来一一聊聊这些充满人类智慧的古代采暖设施。
【古老的火塘取暖】
火塘是最古老的取暖方式。从半坡、姜寨等遗址发掘来看,其原始房屋中设于门口附近的灶炕,是一种炊事与取暖相结合的设施。它既能吸收自室外吹入的氧气以助燃烧,又能阻挡冬季自门口吹入的寒风。
【秦宫的“壁炉”和“火墙”】
在生产力水平较低的情况下,秦代宫廷贵族是怎样御寒取暖的呢?据《秦宫廷文化》介绍:考古工作者们在咸阳宫殿遗址的洗浴池旁边发现有壁炉,似为供取暖用的设备。遗址中发现三座壁炉。壁炉采暖可以克服火盆、火塘取暖的弊病。其中两座壁炉是供浴室采暖用的,而第三层第三室的壁炉似供高级统治者采暖用的。
一号建筑遗址的壁炉炉膛为覆瓮形,可使热焰在膛内有充分回旋的余地,炉顶为“入”字形,有较大的散热面积。炉口前有灰坑,炉的左侧有一个存放木炭的炭槽,由此可知该壁炉使用的燃料是木炭。木炭没有较大的火焰,燃烧的时间比较长,可以使室内温度长时间保持稳定。反映了我国在建筑采暖技术上有了很大的进步。
另据介绍:秦长乐宫遗址曾发现火墙做法,即用两块筒瓦相扣,做成管道,包于墙内,与灶相通,用来取暖。
【汉代的“温室”和“椒房”】
在西安西北郊阎家村的汉代建筑遗址中,发现了用于取暖的炉灶,位于屋角,以土坯砌成,灶膛呈方形,灶前有灰坑,灶外侧有曲尺形平面矮墙(“灶屏”),并有专门的排烟道(“突”)。
汉代有宫殿名叫温室殿。温室殿是皇帝冬天居住的暖殿,殿内有各种防寒保温的特殊设备。《西京杂记》记载说:温室殿以花椒和泥涂壁,壁面披挂锦绣,以香桂为主,设火齐(云母)屏风,有鸿羽帐,地上铺着西域毛毯。未央宫温室殿是公卿朝臣议政的重要殿所。《汉书•京房传》:“房奏考功课吏法,上令公卿朝臣与房会议温室。”
花椒也是冬季取暖的主要用品。汉代更有宫殿名为椒房殿。也有两处所在,一在长乐宫,此殿在高帝时为皇后的殿室。另一处在未央宫。《三辅黄图》卷三:“椒房殿,在未央宫,以椒和泥涂,取其温而芬芳也。”位于前殿之北。《太平御览》卷一百八十五引《汉宫仪》:“皇后称椒房,以椒涂室,主温暖除恶气也。”
【唐代贵族的“瑞炭”和“凤炭”】
上述取暖方式习惯也一直沿袭到了隋唐时期。在唐长安城,漫长的冬季来临后,无论士庶,都减去了户外活动。虽然如此,富贵与贫寒之间取暖的方式区别仍是很大的。
《开元天宝遗事》记载了数则帝王、贵宦冬日的取暖方式:“西凉国进炭百条,各长尺余。其炭青色,坚硬如铁,名之曰瑞炭。烧于炉中,无焰而有光。每条可烧十日,其热气逼人而不可近也”,“杨国忠家,以炭屑用蜜捏成双凤,至冬月,则燃于炉中,及先以白檀木铺于炉底,余灰不可参杂也。”奢侈至此,不知其中有无卖炭翁被抢去的炭?
晚唐诗人张孜有一首《雪》,写尽了不同家庭取暖情景的大不一样:“长安大雪天,鸟雀难相觅。其中豪贵家,捣椒泥四壁。到处热红炉,周回下罗幕。暖手调金丝,蘸甲斟琼液。醉唱玉尘飞,困融香汗滴。岂知饥寒人,手脚生皴劈。”全诗的大概意思是:长安的大雪天,城里的豪门贵族之家,捣碎了花椒和上泥来涂墙壁。家中到处都烧起通红的小火炉,挂起了一重又一重的防寒帘幕。在这样温暖的环境中,贵族们终日欢歌宴饮!
呜呼哀哉!幸亏我们都能出生在美好的新中国,众多价廉物美的采暖设备层出不穷。如今的我们已不再满足于传统的锅炉采暖,我们一直在探索新的环保的采暖方式,最近被炒得火热的空气能热泵采暖便是当今最为节能环保的采暖方式。
同类文章排行
- 热泵入选国家商务部鼓励外商投资产业目录,未来大有可为
- 低温空气能热泵在高寒地区的节能效果
- 禁煤令下,空气能热泵成冬季采暖新选择
- 未来中国空气源热泵采暖行业发展趋势
- 热泵的最新节能技术
- 关于2015年全国节能宣传周和全国低碳日活动的通知
- 分析空气源热水机与采暖机的不同之处
- 北京市出台农村地区“煤改电”相关政策
- 济南市发布《关于规范建筑应用地源热泵系统管理的通知》
- 即墨市最大新能源供热项目——污水源热泵供热项目
最新资讯文章
- 质量管理体系认证证书
- 职业健康安全管理体系认证
- 确正热泵是联合国注册采购供应商
- 质量管理体系认证证书
- CE认证
- CCC强制性产品认证
- 中国质量信用企业
- 全国工业产品生产许可证
- 国家重点新产品证书
- 国家科技成果重点推广证书